芬蘭頂級學府阿爾托大學(Aalto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開發(fā)了一種適用于織物及木質纖維素纖維基材的環(huán)保型疏水蠟涂層,該涂層在提高織物疏水性的同時,還保留其原有的透氣性和自然手感。
由于紡織品在生產(chǎn)過程中使用到防水產(chǎn)品,而許多防水產(chǎn)品使用了具有毒性的化學品,由此帶來環(huán)境影響問題,迫切需要環(huán)保型的替代品,但生產(chǎn)無毒、透氣又防水的紡織品,且對環(huán)境無害又經(jīng)濟的思路在目前來看仍是一個挑戰(zhàn)。
通過工藝手段,在水存在的條件下將蠟熔融分解成帶負電荷的陰離子型蠟粒子。為了使蠟粒子很好地附著在纖維素表面,需要某種帶正電荷的陽離子作為緩沖劑,這是由于帶相反電荷的顆粒會相互吸引。在之前的研究中,使用了一種聚賴氨酸天然蛋白質。
阿爾托大學的Forsman博士指出,“聚賴氨酸較昂貴,因此在我們的研究中,采用了成本較低的陽離子淀粉作為替代品。盡管陽離子淀粉不如聚賴氨酸有效,但將淀粉與蠟粒子按一定的配比復配即可實現(xiàn)織物表面的防水性能。研究人員還比較了用天然蠟處理過的織物和用同類市售品處理過的織物之間的透氣性,結果表明,天然蠟粒子使織物提高防水性的同時還保留了透氣性,而市售品處理的織物降低了透氣性。
該項目研究團隊由多學科成員組成,例如包括來自阿爾托大學藝術設計和建筑學院的設計師Matilda Tuure。
蠟涂層可以通過浸涂,噴涂或刷涂到織物表面,并對三種涂覆方法分別進行了分析測試。結果表明,浸涂適用于較小尺寸的織物,而噴涂或涂刷更適合較大尺寸的織物。在工業(yè)化生產(chǎn)過程中,蠟處理作為織物表面處理工藝的一部分可與著色同步進行。
研究小組指出,目前蠟涂層耐洗滌劑洗刷性能方面還需進一步提升,新型涂層更適合那些不需經(jīng)常洗滌的外套如夾克等。
研究團隊還研究了蠟處理后的干燥溫度對防水性的影響,結果表明,當干燥溫度低于蠟的熔融溫度時,防水性最佳。
Forsman博士指出,“我們在不同的織物材料上測試了涂層,如粘膠纖維,絲,棉,麻、棉針織品等,結果表明,織物表面的粗糙度會影響其疏水性,且表面越粗糙越好。這是因為在粗糙的表面上,水滴與織物表面的接觸面積更小?!?/p>